洪武十五年八月,马皇后病榻前的气氛凝重,她的脸色苍白得几乎像纸一般,身体虚弱,但她仍旧坚决地推开了太医端来的汤药。这位曾伴朱元璋从贫贱之地步步爬升至帝位的妻子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毅然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。当朱元璋询问她的临终遗言时,她用尽全身的力气,艰难地说出了那八个字:“愿陛下求贤纳谏,慎终如始。”这些简单却深刻的话,饱含着对丈夫的深切嘱托卓信宝配资,也承载着她的最后心愿。
马皇后所在的年代,是元朝末期,天下动荡,民众疾苦。这时,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悄然上演。至正十二年,红巾军的大旗在濠州城内猎猎作响,气氛紧张动荡。马氏出身宿州,她的父亲马公因犯杀人罪而逃亡至定远,并与郭子兴结下深厚的友情。马氏自小便由郭子兴抚养成长,知书达理,温婉贤淑。而这一年,一个名叫朱重八的青年人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濠州。朱元璋曾是放牛娃,流落街头,做过乞丐,后来又投身红巾军。他的卑微出身并没有让马氏看不起他,反而她从这位憨厚男子身上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气质。朱元璋也被她的温柔聪慧所吸引,二人携手并肩,彼此相互扶持,在乱世中共同拼搏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好景不长。郭子兴的性格暴躁,且容易被人挑拨离间。一次,郭子兴因听信谗言,对朱元璋产生了疑心,愤怒之下竟下令将他关押起来,严禁任何人送饭。马氏得知后心急如焚,连忙进厨房烙些热饼藏在怀中偷偷送给朱元璋。由于饼刚烤好温度极高,烫伤了她的胸口,疼痛难忍卓信宝配资,但她没有一句怨言,默默忍耐。她看着丈夫狼吞虎咽地吃下她带来的食物,眼中充满了深情和坚定。这份为爱不惜忍受痛苦的行为,深深触动了朱元璋的心,成为他日后最珍贵的回忆。
随着朱元璋势力的逐渐壮大,时局变动更加激烈。至正二十年,陈友谅的军队逼近江宁,危急时刻,马氏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。朱元璋外出征战,马氏却在城内安抚百姓,稳住民心,还亲自发放军饷,稳定了军队的士气。在敌军逼近的险境下,她表现得异常冷静,不急不躁,做事从容不迫。她的淡定不仅让身边的将士们感到安心,也确保了江宁城在敌军的压力下依然保持着秩序。
经过数年的战争,朱元璋终于迎来了胜利,洪武元年正月初四,朱元璋登基,正式称帝,建立了大明王朝。这个曾经是红巾军将领妻子的女人,如今已是大明皇后。尽管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她的内心始终保持着与往昔无二的纯真。在冕旒加冕的那一刻,马皇后并没有沉溺于荣华富贵,而是想起了与朱元璋一起度过的艰苦岁月和他们一路走来的不易。
成为皇后的马氏,并没有因权力的巩固而改变自己。她依旧朴素简朴,生活俭约,不求华丽享受。她严于律己,凡事自己做出榜样。她亲自为朱元璋准备膳食,带领宫女们刺绣、纺织,穿旧衣,吃粗茶,始终不忘她身为一个普通百姓的责任和使命。她心系天下百姓,常常亲自体察民间疾苦,灾年时会带领宫中所有人节衣缩食,减轻百姓的负担。她曾对朱元璋说过:“陛下是天下人的父亲,我有幸能成为天下人的母亲,孩子的安定与否,我怎能不关心!”
尽管朱元璋性格刚烈且治国严厉,但每当他一时愤怒,马皇后总会在他身边巧妙劝解,化解他的怒火,挽救了不少忠良将士的性命。她曾多次劝阻朱元璋不要对待忠臣如敌人。譬如,郭景祥之子被冤枉要被杀,马皇后温和劝阻朱元璋,令他最终发现冤屈,并放过了无辜的儿子;又如李文忠在严州受诬,马皇后坚持认为李文忠是忠良之臣,最终朱元璋撤回了追究。而最让人动容的,是宋濂因孙子的案件遭受冤屈,面临死罪,马皇后不仅劝阻朱元璋,还在朱元璋吃饭时以“不食酒肉”的方式表示对宋濂的支持,最终成功拯救了宋濂一命。
这些事迹成为了朝廷传为佳话,许多人都称马皇后为朝中大臣的“保护神”。她的智慧和仁爱,保证了朱元璋的治国政策既不失威严,也不至于过于残酷。
然而,马皇后在洪武十五年九月悄然去世,举国为之哀悼。朱元璋亲自安排了她的葬礼,一切都精心布置,尽显他对这位陪伴自己多年的妻子的深情与敬爱。在那一刻,朱元璋的内心满是痛苦与遗憾,纵然是曾经的铁血皇帝,他也无法掩饰内心的脆弱与无助。
马皇后入葬孝陵,出殡的那天,暴雨滂沱,场面庄严肃穆。朱元璋身穿孝服,亲自护送她的灵柩,眼中泪水盈眶。尽管雨水浸湿了他的孝服,但他似乎感受到妻子临终时那句遗言的力量——“愿陛下求贤纳谏,慎终如始”。雨停后,朱元璋决定以妻子的教诲为警戒,继续治国理政,宽厚待人,不再因愤怒草率决策。
马皇后的去世在宫中留下了长久的哀思,许多宫人传唱着这首歌谣:“我后圣慈,化行家邦。抚我育我,怀德难忘。”这首歌谣传颂至今,而朱元璋永远把这段帝后情缘深深埋藏心底,永不忘怀。
至死卓信宝配资,朱元璋没有再立皇后,因为他心中,皇后之位,始终属于那个温婉贤淑的女子——马皇后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