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3日,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庄严时刻,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盛典东南配资,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。初秋的北京城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,湛蓝的天空飘着几缕白云,长安街两侧红旗招展,整个城市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。
上午9时许,伴随着雄壮的军乐声,由352名女民兵组成的方队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。她们身着崭新的军绿色制服,头戴红色贝雷帽,手持95式自动步枪,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,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女兵的飒爽英姿。方队中,王米佳挺直腰板,目光如炬,心中涌动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自豪。
这位90后姑娘来自天津蓟县的一个军人世家。她的爷爷王铁柱是位抗战老兵,曾在平型关战役中负伤,后来又参加了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。父亲王建军曾是一名优秀的炮兵军官,在部队服役期间三次荣立三等功,获得过六次嘉奖。在红色家风的熏陶下,王米佳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坚毅品格,同龄女孩还在玩洋娃娃时,她就已经能熟练拆装父亲收藏的军模。
展开剩余76%2015年,品学兼优的王米佳从蓟县渔阳中学毕业,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航空航天学院,主修空中乘务专业。身高1米72的她气质出众,仪态优雅,完全具备成为一名优秀空乘人员的条件。然而2016年,当征兵通知下发时,这个看似柔弱的姑娘毅然选择暂别校园,报名参军,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。
2019年,经过严格选拔,王米佳有幸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。作为女兵方阵中的一员,她手握钢枪,以每分钟116步的标准步速,完美地通过了天安门广场的检阅台。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,那些浸透汗水的训练服,以及受阅时的珍贵影像,都被她精心收藏在家中的荣誉柜里。
2020年退役后,王米佳加入了具有光荣传统的盘山英雄民兵班。这个创建于1942年的民兵组织,在抗战时期曾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屡立战功。平日里,她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;但当祖国召唤时,她随时准备重披战袍。2025年3月,当得知要选拔人员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时,王米佳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
此时的王米佳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。3岁的儿子刚上幼儿园,丈夫工作繁忙,家里还有年迈的公婆需要照顾。面对家庭与使命的两难选择,她的母亲和婆婆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孩子的重任。你放心去训练,家里有我们呢。婆婆朴实的话语让她热泪盈眶。临行前,丈夫特意请了半天假,抱着儿子到车站送行,小家伙还不明白妈妈要去做什么,只是懵懂地挥着小手说妈妈早点回来。
在北京的训练基地,王米佳和战友们每天要进行长达10小时的高强度训练。盛夏的北京酷热难耐,训练场地面温度常常超过50摄氏度。她们反复练习正步、齐步、持枪等动作,要求做到踢腿如风、落地砸坑。王米佳的作战靴磨破了三双,脚踝处结了一层厚茧,手腕也因长时间持枪训练而肿胀。但每当夜深人静时,对儿子的思念才是最煎熬的。视频通话时,看着屏幕那头儿子天真无邪的笑脸,这个训练场上从不叫苦的女兵常常泪湿枕巾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在9月3日这个庄严的日子里,王米佳和她的战友们以完美的表现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。当她们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通过天安门时,观礼台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这一刻,所有的汗水与付出都化作了无上的荣光。
阅兵结束后,当王米佳回到蓟县老家时,整个社区都沸腾了。居委会组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,退休教师们亲手制作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:铿锵玫瑰载誉归,社区因你更光辉。最让她动容的是,当3岁的儿子终于认出这个穿军装的阿姨就是妈妈时,怯生生喊出的那声妈妈,让在场所有人都红了眼眶。
两次受阅经历,成为王米佳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。如今,她已回到平凡的工作岗位,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,将永远激励着她在人生的新征程上继续奋勇前行。正如她在日记中写道的:一朝受阅,终生光荣。这份荣耀不属于我个人,它属于所有为祖国奉献的中华儿女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